[书评]换个角度读红楼——读《红楼梦哲学精神》后记

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红楼梦没有读过七遍以上不要发表意见,这话到底是不是他说的先不谈,道理还是有几分的。从小到大《红楼梦》这套书我大概读过三四遍,每次重温都能读到新的内容,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前段日子休假在家,期间一直在看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公开课,听到了许多对我而言全新的观点,让曾经一味闷头读书的自己大开眼界。老师还推荐了许多相关书籍,于是课程尚没看完,书单倒是列了一大堆,首当其冲的便是梅新林先生的《红楼梦哲学精神》。


过去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书籍,我只读过刘心武先生的《解密红楼梦》系列,虽然当时读得津津有味,现在想起来书中许多一定要找到对应原型的解释实在很牵强,仿佛硬套上去一般,想来也是满足了很多八卦猎奇的心理吧。然而作者隐去《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地点年代,自然是有他的深意,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希望读者能够专注于故事本身以及他想要传达出来的思想吧。像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如果仅以窥伺家族乃至皇家秘史的心态去读,岂不是太浪费太肤浅了吗?


《红楼梦哲学精神》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不涉及那些无法证实的秘史背景,只专注于《红楼梦》本身,只围绕着这个故事来探讨。无论是欧老师还是梅先生,他们都更偏向认同《红楼梦》是一部个人忏悔录,是贾宝玉这个主人公对世事对自我充分反思后幡然醒悟悬崖勒马的自白。梅先生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梳理脉络,让我们看到《红楼梦》是如何将中国传统三大写作方式——思凡、悟道与游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来叙述一颗真石假玉在富贵场温柔乡游历一番后幻梦破灭超然出世的故事。


不破不立,《红楼梦》的世界注定要迎来“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全然毁灭,宝玉终是要放下所有的情与欲。然而身为凡人的作者自己却无法从这世俗的感情中解脱出来,无论“好了歌”解得有多切,无论有多明白这世间繁华多为虚妄,他始终没有看开,始终对这红尘充满了留恋,看透却无法脱出,最后满满的是遗憾、哀伤与懊悔,这才造就了《红楼梦》这本旷古烁今的奇书,唤起了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共情。因为生而为人,我们都是这般参不透世事跳不出轮回,终究是“放不下”。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梅先生纠正了我对主人公贾宝玉的多年成见。从前读《红楼梦》,宝玉绝对是我非常不喜欢的角色,他对女性的态度带有差别歧视,他沉湎于情色,我无法理解一个一边与女性保持肉体关系一边又要求女性纯洁的人物。那个时候的我没有看过几部中国传统小说,更别提诸如《空空幻》《枕中记》《邯郸梦》这种与《红楼梦》多少有些传承关系的说教题材,自然是无法明白贾宝玉的意淫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不同于天主教的禁欲,儒家的克己,道家主张以先纵欲再体悟的方式来达到自我超脱。


同样,宝玉对女性也并非分类歧视,应该说他确有歧视,只是对象并非针对妇人,而是这世间所有被贪婪庸俗所污浊的人与事,他爱的是绝对的纯净,“女儿”便是这纯净的代名词,而“男人”和与他们沟壑一气的“婆子”则是反面污浊物的代表,所以象征强权男性世界的“富贵场”是为宝玉所不喜的,然而他渴望永远停留其中的温柔乡——一片注定要被污染的乐土——又何尝不是在这“富贵场”的保护下留存下来的呢?


是的,大观园——贾宝玉的温柔乡——它已不再仅仅是小说中一个美丽的园子,而成为了深藏着原罪的伊甸园。天真无邪的少年少女生活其中,他们无忧无虑,对性与欲望的无知是幸福最大的保护伞,一旦开启了智识,苦难便随之而来。绣春囊就是这代表了原罪的蛇与苹果。亚当与夏娃注定要离开伊甸园,孩子总是要长大,离开大人的庇护,见识到世间的复杂与丑陋。沁芳溪的水再干净,流出园去也会被恶浊之物污染,园中的女儿们再美好纯净,总是逃不过沦为鱼眼睛甚至死珠的命运。这是时代与社情共同造就的悲剧,所以至纯的黛玉必须要在这乐园中埋葬自己才不至于被玷污了她的纯洁,而其他女性则走上各自的薄命旅程。


读过这本《红楼梦哲学精神》后,我了解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理念,得到了许多启发,也因此能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去思考《红楼梦》中的人与事。很开心能够读到这么有趣的一部关于红学的书。


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梅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带上了续写的部分,我个人是不太能接受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作为整体来看待的,所以与续写有关的研究部分一概略去不看,这也多少有些遗憾吧。


不过瑕不掩瑜,对于喜欢《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梅新林先生的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而且它还为我开了一份新的书单,接下去打算读一下余英时先生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有趣的见解。

评论
热度(29)

夏虫不可语冰TAT

©夏虫不可语冰TAT
Powered by LOFTER